2023年2月21-24日,课题组长梁长海教授作为彭州市的人大代表、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院长,出席成都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议期间,他对成都“中试”产业的现状、困难及发展前景进行解读并提出建议。中试放大过程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这一话题也高度符合两会话题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热点。
梁长海教授认为,与中试相关的成果转化机制、中试人才等存在一些难点,需要打出一套“组合拳”破解这些难题。
他说:“我们通过招引化工企业高工、大学教授常驻研究院的方式,将企业的市场需求与资金实力都聚焦到研究院,形成利益共同体去闯中试的这一道关卡。”
他说:“中试环节需要的人才既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又要能够适应工程化和市场化的需求,我国还比较缺乏对于这类人员的培训系统和培养手段,往往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或中试孵化的人员不具备相关的复合知识和能力,或者其仅掌握一部分技能和知识,很难有效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工程化的成熟成果或技术。”
梁长海指出,只有长期在化工行业中浸染,才能培育出真正有中试经验的高层次人才,而这些人才一般仅在离退休后才有可能加入科研院所,且目前引进机制体制不够完善。他建议通过贯穿研发、中试、产业化全流程的形式培养技术经理人,也是解决中试人才稀缺的重要手段。
同时,通过中试进行成果转化,尤其在化工行业仍旧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当前,针对中试规划许可、环评审批、安评审批等比工业项目要求更严格、周期更长,而化工中试项目具有投料量小、运行时间短、安全环保量级低的特性,往往难以与上述审批相契合。梁长海建议充分赋予科研团队自主权,根据中试项目量级小、风险低的特点适当简化安全、环保手续。
如今,梁长海带领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以中试试验平台作为纽带,衔接实验室前沿技术与化工领军企业,推动科技成果快速有效转化。目前,研究院与泸天化集团合作用于国产C919的工程塑料项目已顺利在彭州试生产,达产后营业额预计超10亿元;与无锡华光合作的低功耗电解水制氢装置取得了突破;与郑州大学合作的风电叶片固化剂完成样品测试。
近日,成都商报针对两会热点话题对梁长海教授等人进行访问。新闻称,梁长海教授带领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家经济主战场,聚焦成都新型材料产业发展需求和“卡脖子”技术突破,在聚合物材料单体、高端化学品、新能源等领域引入市外企业资金,联合市内企业产业,衔接大连理工大学等多家高校院所,正不断形成多个产业“圈”,持续延长成都产业的“链”。
综合自: 成都商报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宋嘉问